崇阳周刊第729期第4版
3 上一版   
·看,崇阳“玉米姐”试种赛道蹚富路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点击数:246  更新时间:2024/6/27 16:09:13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看,崇阳“玉米姐”试种赛道蹚富路
——记“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崇阳县隽青家庭农场主理人程艳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饶青才 汪佳

隽青家庭农场的玉米丰收 陶然/摄
程艳获“省五一劳动奖章”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一行在隽青农场调研
程艳查看玉米的生长情况
丰收的玉米地 田明/摄

  导 读

  端午时节,崇阳县隽青家庭农场里机声隆隆。“割完油菜,引水翻耕,抢种中稻。按订单需求,一部分田种香稻,另一部分田种黑米。”农场负责人程艳在田埂上跑上跑下,忙得不亦乐乎。

  别看程艳身材娇小,她小小身板里迸发出干事创业的不绝热情。从当初白手起家流转20亩地到如今跨村流转土地2700亩、循环种植6000亩、累计固定投资近800万元,程艳仅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

  和她的种植规模同步提升的,是她的声名。从青山镇吴城村妇联主席,到省、市“三八红旗手”、省、市、县三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程艳一步步拓宽着自己事业的边界:我们农场正在争创国家级生态农场。未来,我要把这块三国时期孙权‘火烧赤壁’的屯营练兵场,变成人人称羡的农耕体验+三国故里打卡目的地。

  1 都市白领回乡 乐当村妇联主席

  2010年,大学毕业程艳的带着憧憬与梦想,先后在经济发达的上海、深圳、温州等地打拼,奋斗到销售经理一职,月薪万余元。身为家中长女的她,靠自己的能力负担起两个妹妹上大学的费用。

  谁料家中双亲突患疾病,为了不耽误妹妹们的学业,程艳做出决定:辞职回家照料父母。

  回到家乡的程艳发现,家乡需要有知识、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2014年秋,青山镇吴城村两委换届之际,程艳勇敢报名竞选,以高票当选村妇联主席,后蝉联至今。

  面对极少数人“一个小丫头,当什么村干部?”“乳臭未干,一看就不是搞事的料!”的嘲笑,程艳以每年带头献血、为困难村民垫付“两金”、传统节日主动为孤寡老人和特困户送水果,牛奶、米、油的行动,做出回应。

  2020年初春,她不顾被感染的风险、逆行而上当“货郎”:一边将农场及周边乡亲种植的300吨鲜嫩蔬菜,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县城,一边从城里捎回一袋袋日用品给村民。那段时间,程艳和她的皮卡小货车,成为乡道上最美丽的风景。

  有人问她:“你个丫头片子,一点点工资不够车子的油钱,还这样从早忙到黑,究竟图个啥呀!”她说:“就喜欢看乡亲们的笑脸。”

  2 变身农场主 开辟试种新赛道

  当“货郎”的过程中,程艳发现商机:城里需要新鲜优质的食材,水质好、环境好的家乡土特产需要更多、更好的买家。

  种什么?怎么种?她先后带领村民代表远赴广西横县、武汉汉南、湖北随州考察玉米及香菇产业,近赴洪湖华贵农业、嘉鱼官桥八组考察现代农业,回村就注册“隽青家庭农场”;看到很多外出务工村民的承包地撂荒,她一家家或上门或电话,落实好土地流转合同。

  从崇阳县走出去的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洪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生命科学领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严建兵,成为隽青家庭农场的座上宾,从此,她的家庭农场不仅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也是严建兵、邱法展教授培育的新水果玉米品种的华中地区指定试点示范区,还是华中地区首家种植超甜水果玉米大户。“共试种奶白、彩糯、黄白粒、纯黑等5个品种的超甜水果玉米,普通玉米1.5元一根,咱们的甜玉米刚上市时10块钱一根。八九百亩的玉米地,亩产近万元,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甜玉米的示范成功,鼓舞科研团队的每个人。“我们要有全产业链的思想、大产业链的思维,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农田,推动乡村振兴!”邱法展想要乘势而上。

  程艳目前试种的100亩“贡稻”系袁隆平团队引进国外功能稻种资源、进行种子精选改良后选育的功能水稻新品种,由湖南昆仑田原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供种,咸宁市农业农村局常年跟踪生长情况。“‘贡稻’产量没有常规稻高,但其独特的低糖、高蛋白、高钙功能使其亩产值可达2万元以上。”程艳总是敢吃“螃蟹”。

  2700亩的土地,程艳科学划分为生态香米区、水果玉米区、林果药材区、时鲜蔬菜区,新建贮存保鲜冷库、国家一级菜籽油加工厂及烘干机房,建成多功能钢架大棚育种基地。农场规模扩大后,她又先后与中百仓储、盒马生鲜、中商集团、东呈集团等达成合作协议,“全是订单+农户的模式,未产先销。”

  3 先富带后富 爱心惠老弱

  在经营好农场的同时,程艳始终不忘自己村干部和咸宁市人大代表的身份,“让大家的生活都好起来,是我返乡创业的初衷!”?

  她无偿将甜玉米种子发给村民,并手把手指导种植、帮忙销售。

  青山镇党委书记吴齐林是甜玉米产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他看来,甜玉米让当地致富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70多岁的老人,每天可以靠农场拿100多元的工资,这让他们的腰板挺得非常直!”

  如今,农场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业2960人次,人平增收1.8万元。

  让村民兴产业、有事干之余,程艳大手笔支持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她掏钱买砂石水泥铺路、装路灯、架水电、接网线,多次奔走省、市、县争取项目,整修机耕路、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路刷黑拓宽、河堤加固、杀虫灯安装……一件件一桩桩落户吴城村。

  作为村妇联主席,她始终牵挂着妇孺弱小。节假日定期为全县11家农村福利院孤寡老人送去瓜果菜米油、为孤残老人孩子洗头剪指甲的,是她;省吃俭用乐当乐当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承担路口镇棠棣村孤儿小王、石城镇长坪村孤儿小蔡从小学到高中的上学费用的,也是她;租车到武汉血液中心,为没有血源的脑瘫儿童义务献血400毫升的,还是她。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