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755期第3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一板一眼总关情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点击数:177  更新时间:2024/12/30 17:04:40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一板一眼总关情
○陈海平

一板一眼总关情
 
○陈海平

《山水咸宁之隽水河畔》叶昂国画

  无论是红白喜事,还是开业升学,无论是酷暑夏夜,还是寒冬腊月,总有一辆辆的戏台车停搭在东村西落、街头巷尾,几个演员一台戏,戏台下密密麻麻的观众,有老有少,或围炉而坐,或蒲扇连连,随曲而吟,看到精彩处呐喊喝彩,这,就是提琴戏的魅力。提琴戏曲调优美,表演优雅,旋律明快,且演唱的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浅显易懂、贴切生活而又释放平常人家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深受崇阳人的喜爱。她,犹如一朵盛开在崇阳人心中的花,吟唱百年,唱出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道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诉说着人们心中的爱恨情仇,融合了各方统战人士的家国情怀,为崇阳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提琴之魅

  提琴戏是崇阳别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在鄂东南、湘北、赣北等地区流传的梁山调与崇阳地方小调、民间音乐结合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因以提琴为主奏乐器而名。提琴是邑内民间自制的一种大筒子胡琴,杆短简长,琴轴琴杆大多为梨木,琴筒为竹质,琴轴分别装在琴杆两边,琴弦通过琴枕往下拉,没有千斤,琴筒上蒙蛇皮,琴弓与二胡一样。其音色粗犷,略带沙音,共鸣较强,与湖南俗称的“嗡琴”相似。因演奏者以虎口夹往琴杆,将琴简抵在腰间站着演奏,故称之为“提”琴。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巴陵戏、天沔花鼓戏的影响。”提琴戏以其多彩的声腔板式、灵活的演唱方式、独特的伴奏形式、简练的戏班装台,展现出提琴戏无穷的魅力,为崇阳人情有独钟。

  多彩的声腔板式表现为提琴戏音乐的主要部分是板腔音乐,分正调、哀调、一字调、阴调、梦调、拖子、西湖调和反调等。正调是板腔中的主要部份,悲喜皆宜,与此相似的还有西湖调,均适合于一般剧情用。哀调与一字调用于悲剧曲目,须用凄头倒板起板,伴奏凄凉,演唱时有抽泣声。阴调与梦调的起板,乐曲稍带神秘色彩,先由锣鼓轻奏,为示有神鬼出,再用“闷鼓”持续,为昏迷醒来时用,以达到阴郁的效果。反调又称哈巴调,唱腔带抢字,演唱时后台插叫“嗨”的吼声,起到滑稽逗趣的效果。拖子的唱腔与语言极为结合,唱词也比较紧凑,适合于长段的叙述与感情的倾诉。不同类别的唱腔,分为正板、原板和急板,可谓一板一乾坤,板板扣人心。

  灵活的演唱方式体现在唱词方面,有单句子、双句子、抢句子的演唱方式,针对唱词中有十字句和七字句的结构,一般都是采用单句子演唱,即唱词用“三三四”和“二二三”的节奏咬字,用上下两个乐句演唱,只有特殊情况下才用夹句子或抢句子的方式。在运嗓方面,一般采用以本带假的方式演唱,具体到各种角色,正旦、花旦、闰门旦多用小音演唱,小丑、婆旦多用本音演唱,奶生用童子音演唱,小生以本音演唱、小音结束,老生以本音起唱、小音过渡、冷音结束。唱腔的起调、连接、转换、终止,提琴戏有固定的“煞和腔”和“丢欠子”等方式,是提琴戏演唱方式中的硬功夫。提琴戏对字眼的把控灵活生动,而又别具风味,可谓一字一真情,字字见真功。

  特殊的唱腔韵味展现在字、音、情的互为交融,形成鲜明特色的“鸡公调”。唱词中穿插一些带方言韵味的衬字,如啊、哎、依、哇等,用来加重语气和填补旋律变化,唱得更加自然流畅,乡味十足。在唱腔尾声中,翻高八度的小音“鸡公调”,形成提琴调的独特音味;哀调、一字调成为是提琴戏的常用调,因而悲剧题材占剧目的80%以上。一字调,一字一调,把每句唱词中的字咬准,把每个字之间的衬字腔唱清,唱到伤心时的打隔哭腔,最能牵动观众心弦,与观众产生人戏合一的共情。

  提琴戏的持续热度与戏班组建阵营不大、演员不多、灵活机动、易学易建有关。初期,提琴戏的角色只有一生一旦或生、旦、丑各一人。随着演出大本戏的需要,逐步发展成为八大行当:老生、小生、奶生、正日、花旦、闺门旦、婆旦和小丑,俗称“三生四旦带一丑”。丑角兼瑶旦和净角。由于演员可兼演或反串几个行当,提琴戏班一般由七八人组成,故有“七紧八松”之说,一个戏班七、八人即可组建,七个演员相对较为紧张,八个演员就轻松一些。演出形式简便,演员和乐器不多,非常迎合人情乡土的需要,如今加上现代舞台车的配置,使其召之即可搭台,临时可组戏班,因而博得群众青睐,演出频率高。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一方人共唱一台戏。无疑,崇阳人大多爱看提琴戏,提琴戏是崇阳人不可缺或的精神快餐。崇阳民风纯朴,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看戏的风气十分浓郁。提琴戏的乐器简便,演员精干,戏班机动灵活,非常适合农村演出,尤其对散居的山区群众更为适合。加之它的唱腔优美朴实,乐曲短小工整,旋律明快流畅,乡土气息浓郁,因而深受群众喜爱。因此,提琴戏受到崇阳文化生态环境的滋养,落地生根,代代相传,常演不衰。许多村落还专门建起了戏台,至今保存完好的港口梅坑古戏台就可想见昔日提琴戏的热闹情景。

  “走,看戏去!”人们奔走相告,因为村头的王大爷喜添孙子,戏台就搭在收割过的晚稻田里,唱的还是那出百看不厌的《双合莲》。演郑秀英的姑娘白天还在割谷呢,晚上一打扮,戏服一穿,往台上一站,小碎步走一圈,水袖一甩,便像仙女了。正旦出场,轻移莲步,水袖飘飞,好像微风吹动白云,又似浮萍飘在水上,浑身都是戏,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崇阳哪有本双合莲,世代流传在民哪间,三保秀英哪相爱苦,人人唱起泪涟哪涟,含悲忍泪诉根源……”戏里有一种尾腔很长、声调翻高八度的鸡鸣音,村人谓之“杀鸡调”,繁星满天的夜空下,提琴的音调,演员的唱腔,田里冒出的泥土气,稻茬散发的清香和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乡音乡韵,那是崇阳人日常的人间烟火,更是崇阳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传承之美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载:“提琴戏戏曲剧种,原系湖南岳阳一带的花鼓戏,约于清末流传到湖北崇阳、通城等地,改名提琴戏”。提琴戏,起源于湖南岳阳花鼓戏,约于清末流传到崇阳、通城等地。清光绪十五年(1889)岳阳花鼓戏艺人蒋春宝、彭瑞生等率戏班人员沿途演出来到崇阳。

  提琴戏发祥于圣人山下的石垅村。蒋春宝、彭瑞生等人到崇阳后,后在石垅村定居,娶妻生子,以教戏传艺为业,综合鄂南湘北赣北等地流传的山调与崇阳地方小调民间青乐结合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1950年蒋春宝在石垅屋背坐堂教戏时,创建崇阳第一个提琴剧团——团山提琴剧团,此来,蒋春宝的徒弟们到各村传业教戏。一个戏班请一个师傅教戏,自己学熟之后又教给别的戏班,一个师傅的戏就这样教给多个戏班,并得以流传。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乡镇、大队争相成立提琴戏剧团,几乎村村有提琴戏班,全县剧团有90多个。

  提琴戏定调于白霓桥的回头岭。世纪老人甘伯炼,白霓桥的回头岭村人,21岁时开始学戏,一辈子痴迷提琴、热爱提琴,奉献出自己毕生的财力、精力,从学戏、表演,到研戏、定调,将崇阳元素完全融合到戏曲中,是提琴戏的第一代传承人,穷尽其一生的精力,研究并形成崇阳提琴戏的韵律腔调,被授予“崇阳提琴戏国家级传承人”。

  甘伯炼在蒋春保、许国南、周怡生、孟福昌等老艺人的精心指导下,组织村里20来人成立业余提琴戏班。为购置服装和道具,他带领演员给别人担脚、放木排,筹措资金,还卖掉自家口粮所得捐给剧团。为学戏,甘伯炼睡觉都在背台词,劳动也练习,脑子一个劲钻研。戏班基本上三天学一出戏,最多五天。各种板调唱腔,各种角色,戏班没人比甘伯炼强。唱了《西湖借伞》《秦雪梅观画》等几十出戏,慢慢地,将“杀鸡调”唱得淋漓尽致,也成为崇阳提琴戏的标志性唱腔。

  甘老为搞好提琴戏改革、演出,他积极建议县文化馆成立一个提琴戏演出队,既作好提琴戏示范演出,又辅导好全县业余提琴戏剧团。县、镇两个剧团越办越好,唱红了湘、鄂、赣三省十多个县市。十二年中,共演出提琴戏7000余场次,观众上千万人次。县提琴戏剧团演出经过改编加工的提琴戏《双合莲》等剧目,曾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湖北日报》《咸宁报》、湖北电视台曾多次报道该团的事迹;《双合莲》一剧演出超百场,获省文化厅奖励。白霓镇半职业剧团的演出也连续二次被湖北电视台录像播放,湖北音像出版社并将县剧团与白霓镇剧团合演的提琴戏《巧团圆》拍成了电视片。《灯笼记》被省戏剧研究所摄制成电视片,作为地方剧种资料保存;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提琴戏音乐》一书,收录了甘伯炼演唱的《西湖借伞》《秦雪梅观画》等唱腔,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也相继刊登这些资料。

  崇阳提琴戏的第二代传承人的核心人物包括熊天霞、王东平、黄三义、庞光奇等,他们都是甘百炼老人最得意的徒弟。熊天霞曾为崇阳县提琴戏传承发展中心主任,从初唱汉剧和黄梅戏,为适应崇阳观众的需求,转型唱提琴戏,成为提琴戏剧团主要演员。王东平相继当上县剧团业务副团长、提琴戏协会副会长,一辈子教出200多个徒弟,比如在歇马山剧团唱生角的丁树良,在天城剧团唱旦角的沈星等等。现已退休的王东平,不仅参加县剧团的演出,还要到乡村剧团辅导排练,与他的师傅甘伯炼一样,为传承提琴戏不辞劳苦。

  黄三义与甘伯炼一起演出《灯笼记》,是师徒俩最成功的合作。黄三义跟着师傅学戏,更是学着师傅教戏,传承提琴艺术,包括声调、板腔、发音,保持了提琴的唱功。

  庞光奇和庞勇是一对父子,庞勇已经成为提琴戏的大三代传承人。庞勇现已成长为县剧团的男主角,获得过的奖项有:湖北省首届群艺技能大赛二等奖,湖北省第二届地方戏比赛银奖,咸宁市群星奖比赛一等奖,咸宁市地方戏剧节比赛一等奖。

  崇阳提琴戏的传承发展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保护、传承和发展提琴戏,1981年1月,在农村选拔优秀青年20人,组建成一支提琴戏宣传队,为农村提琴戏剧团作示范演出和专业辅导;1985年,成立了“崇阳县提琴戏协会”,当时有会员200多人,协会经常组织提琴戏调演活动。从1992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决定,每两到三年在县城举办一届提琴戏剧节,为期一周,迄今已成功举办了7届,每一次节会都是一场场的人山人海的盛会。择一周晴天,把戏台搭在人民广场,城里的、乡下的戏迷会互相转告,为占一个好位置,不少老人下午就搬条板凳到前面坐着,晚饭由家人送到广场吃,送饭的人便也坐在凳上看戏。崇阳县提琴戏协会每年还要组织乡村剧团在城乡结合部的中津洲广场举办提琴戏义演活动,为期一周,约20个剧团参加义演,只要有戏看,台下必是人头攒动。1998年,设立“提琴戏发展基金会”,民间老艺人甘伯炼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琴戏)传承人,同时,县委、县政府邀请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将《双合莲》拍成提琴戏电视戏剧片,在央视和湖北电视台播出。

  文化之魂

  湖北省文联原副主席黄中骏说:“崇阳提琴戏的声腔,与流传地区的民间音乐有着密切关联,是当地民间音乐的戏剧化。一段提琴戏的‘正调’,与当地一曲‘挖山鼓’类似的民歌;一段提琴戏的‘一字调’,与当地的‘哭丧’之类的孝歌,无论从单调特点方面,还是从曲体结构方面比较,都差别不大,使群众听起来亲切,唱起来上口,品味起来舒心。”1999年9月,崇阳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湖北省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2000年5月,崇阳县被中央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2008年、2012年崇阳县再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8年,崇阳提琴戏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中央电视台和湖北电视台联合拍摄制作的提琴戏戏曲片《双合莲》两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提琴戏融入本土音乐元素,是群众喜爱,代代相传,百年经久不衰的根本,因为它融合了一个地方的根基情感,表达的是民心所向。农民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汗水一身泥,做着与牛一样的活,死了被埋在黄土之下。提琴戏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快乐,当在炽热的太阳下累得精疲力尽时,扯开嗓子唱一段提琴戏,来一句“格-格-格”翻高8度的“公鸡调”,或将自己的所想所思个性化的提琴调哼唱出来,是一种别样的生命怒放,一扫疲惫和颓唐,如饮甘饴,快意人生。

  洗手作羹汤,甘心还如荠。崇阳人,总是在各个历史时期,通过提琴戏来宣扬人间真善美。百年提琴,表达了深厚的群众根基,深植着崇阳人不老的情怀。人世间有人间正道,也有太多的爱恨情仇,一鼓纪春秋,两诗书爱恨。当崇阳山歌、长诗遇到提琴,才会将《双合莲》《钟九闹漕》演绎的淋漓尽致;人世间有高管白领,也有太多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有高光卓越,也有太多的光脚刨食,有喜乐平安,也有太多的生离死别,一曲提琴从战火硝烟中走来,历尽苦难艰辛,才能在忧乐之间细诉天地之宽,生生息息,延绵无穷,用共同的心声唱响魅力山水、有味崇阳。

  提琴戏剧目已发展到120多个,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家庭戏和唱功戏多,武功戏较少。早期的戏,大都是表现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泥土气息浓厚,生活情趣丰富。一些大本戏,具有反抗封建道德、追求婚姻自由以及惩恶扬善的内容。大戏有《双合莲》《孟姜女》《白蛇传》等,小戏有《张广大拜寿》《双采莲》等,有些剧目如《打花井》《落花轿》等是其他剧种的剧目中所没有的,而其中最为百姓津津乐道的当数《双合莲》。

  1940年,蒋春保、李甲成、周怡生等人搭班,应邀为抗击日寇打了胜仗的鄂南游击队第9挺进支队驻蔡家墩的官兵演唱《刘海戏蝉》等剧,蒋春保的精湛表演深得抗日九支队支队长刘定一夫妇的赏识。

  建国初期,甘伯炼为配合农村减租减息、贯彻《新婚姻法》等中心工作,他先后创作出了《王世祥逼租》《参军复仇》《婆婆嫌媳》等剧目,并排练出来,带领剧团到全县各乡村巡回演出,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群众深受教育鼓舞。

  近期某村演唱的《清风亭》,剧中有一个高中入仕后不认养父母的人物张继宝遭雷击的情节,激发村民的热议。村委会利用这一剧情故事,对不愿赡养老母的年轻夫妇开展道德教育,使这对夫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跪在母亲面前请求原谅。又将村里另一名守寡服侍瘫痪婆婆8年的媳妇的事迹,学剧中的作法,组织群众敲锣打鼓送匾上门,予以旌表,迅速扭转该村子女不愿赡养老人的不良状况。

  近年来,提琴题材紧跟时代的步伐,有脱贫攻坚的,有乡村振兴的,有产业发展的,有平安建设的,有共同缔造的……提琴,唱尽了崇阳人的百年故事。谁家有什么嫁娶祝寿、科考入伍、祠堂落成、白丧之事等等,都要请一个戏班子,生儿以提琴戏迎接,送葬以提琴戏致哀,开年以提琴戏迎春,岁末以提琴戏唱太平。

  始来观戏客,终作戏中人。从世七分假,留心几许真。纷纷沾素纸,漠漠落红尘。忽若曾经事,萧然欲出神。提琴之美,是岁月的沉淀,是文化的传承,每一句唱腔都蕴含着深厚的崇阳自信,用其每一个细节来凝聚中华文化的精髓,唱出千帆并进,演绎百态人生。提琴戏是中国戏曲大河里一朵微不足道的浪花,而这朵浪花,已然盛开在崇阳人的心中。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