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崇阳县肖岭乡“乡村文化节”暨第四届马蹄采挖节盛大启幕。
除了挖马蹄、赛厨艺、赏民俗等各种趣味活动外,活动现场,崇阳力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湖北阜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贵溪市元泰综合种植专业合作社、孝感大展食品有限公司签订紫薯订单式合作、马蹄粉供应合作、马蹄保底收购协议。
这意味着,有了订单农业的加持,该乡马蹄主产区白马村的农产品将迈上“长红”之路。
走上“触网”之路
白马村位于隽水河畔,特殊的沙质土壤非常适合马蹄生长。这里种出的马蹄个头大、果肉雪白、脆甜多汁。
每年11月起,马蹄开始陆续上市,田间地头,村民们采挖马蹄的身影成了一道田园风景。
然而,2017年以前,这里的马蹄只是各家各户零星种一点。
“全村种植面积不到10亩,种了自己吃,种多了没处卖,且价格只有一两元钱一斤,工钱都不够。”村里的老人们告诉记者。
2017年3月,崇阳县委宣传部和县文联联系该村,并派出3名工作人员长期驻村帮扶。
“这么好的东西,如果规模种植,不就是赚钱的好门路吗?”经过多次走访调研,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决定将马蹄作为该村主导产业之一。
在他们的引导下,该村成立崇阳同嘉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原来的零散种植户集中起来“抱团取暖”。
合作社不仅引进了新品种,还组建了专门的技术团队,解决种植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考虑到种植户都是自产自销,村里又引进“58同镇”电商平台,开展马蹄线上销售,不仅解决了销售难题,而且销售价格也大大提升。
村民们尝到甜头后,自发扩大种植规模。随后,白马村的零散地块全部被流转,建成集中连片的特色农业基地,走上集约化、规模化种植之路。
因“触网”,白马村的马蹄渐渐火了起来。
从“网红”到“长红”
晋级“网红”后,白马村马蹄发展的课题逐渐从“如何‘网红’”到“如何‘长红’”转变。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号召下,该村80后青年熊杜兵选择返乡,发展马蹄产业。
起初,熊杜兵采用传统方式种植了100亩马蹄,谁知收获时,裂果、残次果很多,产量也低。第二年,他汲取教训,到广西荔浦、湖南永州等地学习技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2019年初,熊杜兵改建加工厂,投入百吨级保鲜库、通风贮存库和分拣、清洗车间等初加工设备设施。对分拣出来的马蹄大果进行直接销售,部分中果小果则通过深加工制成马蹄粉等产品……不断延伸马蹄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他创办了崇阳力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注册“白马畈”“崇乡情”等品牌。如今,“白马畈”牌马蹄系列产品已拿到绿色食品认证。
从2018年起,白马村创意策划马蹄采挖节,以此推动产业、文化和旅游同步发展。
马蹄采挖节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还有“网红”打卡、现场品马蹄、评“马蹄王”、比赛挖马蹄等活动。此外,还专门开辟了土特产销售集市,不少村民带着自家的红薯干、辣椒干等土特产到现场售卖。
“有些游客要买马蹄,而农户又挖不过来,他们就自己下田挖。尽管弄得满身是泥,但个个高兴不已。”60岁的村民王直平介绍。
通过举办马蹄采挖节,不仅马蹄销售路径越来越广,也带动了其他农副产品的销售。
从更快到更好
“网红”农产品要想“长红”,对物流的要求就不能只是送达,而是要更快、更好送达。其中,“更快”是物流公司的事,“更好”则是农产品公司的事。
因此,能否保证消费者按时收到货,以及收到的货是否新鲜,甚至包装牢固、确保不磕碰,保持温度、湿度等是关键。
“马蹄十分讲究‘鲜’,有时根据客户需求,从地里采挖起来后,再手工挑选,连着泥巴一起发货。”熊杜兵说,这种保鲜方式是很多客户首选。
另外,也有客户选择将马蹄清洗干净后,真空包装锁鲜,再配上方砖大小的冰块打包,2至3天就能送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