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766期第2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崇阳“一促四防”助力20万亩油菜稳产增收
·青山镇:智能流水线育出“好苗头”
·码头村:首批3000斤虾苗“入田”
·“花”式打卡铺前村
·护林员赵勇:守护“绿色银行”36载
·引导企业合规经营守护纳税信用
·用镜头定格美丽乡村
·县农业农村局深入茶企
·联合开展综合性应急演练
·筑牢畜牧防疫“安全网”
·智慧养路织就乡村振兴网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5/3/28 15:51:33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青山镇:智能流水线育出“好苗头”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邹辉、通讯员魏隽良报道: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当前正值水稻育秧的关键时期,在崇阳县青山镇雨会农场的育苗车间里,人机协同作业,为水稻生产储备优质种苗。
  3月19日,在雨会农场的育苗车间,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基质填充、播种、覆土等工序。流水线上,育秧盘被整齐有序地送入传输带,经过铺垫床土、洒水、播种、二次洒水、覆土等一系列工序,一个个完整的育秧盘成品快速“出炉”,随后被转运至智能温室进行暗化催芽。整个过程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不仅大幅节省了人力成本,育秧效率和秧苗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青山镇雨会农场负责人汪帝说:“这一套自动育秧设备是农场今年引进的新设备,以往需要20多个人才能完成育秧,现在5-6个人就能完成。这种机械化设备能帮助我们节约成本,节省时间,而且秧苗成活率能达到90%以上。”
  据了解,传统人工育秧从浸种到撒种至少需要1个月的时间,过程繁琐且耗时费力,还需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管护。采用全自动水稻育秧流水线,能够精准控制铺土量、投芽量、浇水量等,为秧苗营造出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出苗率更稳定,育出的秧苗也更加整齐健壮。
  高效的生产能力,不仅为合作社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周边农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农场还配备了无人机、收割机、打捆机、榨油机等多种农耕机械设备,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辖区农户及周边乡镇农户提供集中育苗、农技服务、农资配送等全方位的服务。
  “雨会农场的农业种植基本实现全流程机械化,育秧、栽种、施肥、收割、烘干等环节均由机械设备高效完成。目前,我们拥有26套农机具,机械化作业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为农业生产带来了质的飞跃。”汪帝介绍。

上一篇4 崇阳“一促四防”助力20万亩油菜稳产增收
下一篇4 码头村:首批3000斤虾苗“入田”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