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我而言,家是心底最温暖的港湾,承载着童年的欢声笑语,可我却在他乡的土地上为了一个梦想漂泊奋斗了整整27年。
27年前我第一次踏上崇阳这片土地,眼前的景象让我深感震撼。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本应是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却因为种种原因,大量土地抛荒,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眼神中充满无奈与迷茫,仿佛捧着金饭碗却在挨饿受穷。那一刻我就意识到,自己或许能为这片土地带来改变。
通过深入考察,我发现崇阳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十分适合雷竹生长,雷竹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高,一旦形成规模,将为崇阳打开脱贫致富的大门,我怀揣着改变这里的决心,全身心投入到雷竹产业的发展中,并向崇阳县政府承诺:“崇阳的雷竹产业不发展起来,我决不回浙江。”
创业之路充满艰辛。起初,当地百姓对雷竹种植心存疑虑,推广工作困难重重。资金短缺,种育技术、雷笋销路等问题接踵而至。但看到百姓渴望致富的眼神,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今天,我见证了崇阳的雷竹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曾经抛荒的土地上,如今满山遍野的雷竹郁郁葱葱。4万多亩雷竹基地,基本解决了留守老人妇女的就业问题。每到收获季节,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雷竹产业不仅让崇阳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也让许多年轻人选择了回乡发展,让村子里重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27年,我不是不想回家,而是放心不下我栽下的那一棵棵雷竹,那里的乡亲们还等着我谋生计呢!我经过深思熟虑,只有走“产业扶贫”之路,才能使农民全面脱贫。这份沉甸甸的“枷锁”,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实无分身之术,只有坚守,坚守,再坚守,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崇阳这片陌生而又让我留恋的土地上,一待就是27年没有回临安老家过年。直到去年大年廿九早上,才了却了我27年的心愿与等待,有机会赶回去吃年夜饭。
归心似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路春风一路歌”。从崇阳起程,在漫长的近千公里路程上奔波。“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一路风光旖旎,满心皆是对未来未知旅途的期待。
离开崇阳,便向江西九江出发,“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这里的山水风光如画,让人沉醉。一路向前,便来到了鄱阳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鄱阳湖的广阔与壮美,在此时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水天相接之处,是大自然绘制的绝美画卷。
告别鄱阳湖,又向安徽的黄山挺进。当你攀登黄山时,才真正领略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震撼,那里奇峰罗列,怪石嶙峋,云雾缭绕其间,仿佛置身于仙境。
离开黄山继续向前,昱岭关是浙皖界,这里又有别样的韵味,恰似“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山水相依,岁月静好。
最后到达家乡——浙江临安的钱王故里,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遥想当年钱王功绩,不禁让人感叹。“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感受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感受着车水马龙、高楼大厦与“茅屋”别样风貌,与“秋风”的别样滋味。
闻到了小时候姆妈做的年夜饭特有的香味;看见了泪眼婆娑的亲人在村口徘徊,焦急地等待;听到了乡亲们在家门口庆贺除夕的鞭炮声响。宽阔而平坦的乡间大道两侧,新楼店铺门前挂满了喜庆的横幅与大红灯笼。九姊妹聚在一家“随心随意”的饭店,一起过年,热热闹闹,围着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一桌丰盛的家乡菜肴,吃团圆饭,照全家福。我依偎在哥哥姐姐身边撒娇,诉说着这么多年的辛酸苦辣,孤独、无奈、思念,满脑子的词语,归纳在一起,只是两个字:值得。85岁的大哥老泪纵横,与众兄弟姐妹,埋怨、包容、理解,五味杂陈。不知不觉就聊到了新年的钟声响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迷惘,让我欣慰。临安古城,旧貌换新颜,巍巍的高楼,耸入云霄,密密的街弄,好似迷宫,我只能用导航引路。家乡曾经泥泞狭窄的“长西公路”,如今已是30米宽阔明亮的双向四车道油路,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整整齐齐而郁郁葱葱,小轿车、大客车、长挂车、短货车,车来车往,车流不息。早年,平坦无堤,旱固雨涝的马溪,如今是堤固水清,绿化带、游步道,处处风光。当年低矮的农房,偏僻的山村,如今已是,别墅庭院毗连邻,工业厂房机声隆。我在崇阳县27年的雷竹雷笋情谊,27年坚守,心血没有白花,汗没有白流。家乡临安与崇阳县27年的千变万化,同样让我的心没有白念,情没有白涌。远隔千里的浙鄂两个“崇阳”,把两地农人的心贴得更紧了。
回望来时的路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试看脚下的路,会当凌绝顶,万里一峥嵘。就让我们一齐出发,邂逅千里风光,万里红日,再一次拥抱无边无际的崇阳的雷竹,拥抱两个“崇阳”充满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