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783期第2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让“绿宝盆”成为“聚宝盆”
·探索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
·白霓金星生态产业园日供果蔬万余公斤
·25万公斤甜蜜等你来解锁
·讲授生理健康与心理成长知识
·暑假学堂欢乐多
·人大监督“零距离”
·齐心共建“幸福泉”
·孩童快乐“打卡地”
·筑牢“绿色防护墙”
·上好防范教育课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5/8/14 10:03:21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高枧乡
齐心共建“幸福泉”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夏飞洋、通讯员廖燚馨报道:“水来了!又清又足!”7月15日,崇阳县高枧乡老胡洞村三组村民廖祖华家中水龙头喷涌出的甘洌清泉,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一条由村民自发组织、投工投劳铺设的输水管道正式完工通水。
  据了解,该组原有蓄水池曾被洪水损坏,不仅渗漏严重,池内水质更是浑浊不堪,夹杂着泥沙与杂质。“以前那个老蓄水池早就‘千疮百孔’了,水量时有时无,出来的水还十分浑浊,得沉淀半天才能用。”提起过去的用水窘境,村民陈光旭直摇头。年久失修的蓄水池,成了三组村民心头的“老大难”。
  用水安全是民生大事。面对燃眉之急,老胡洞村村委会迅速组织召开村民议事会,广泛听取大家意见,大家很快达成共识:自己动手,解决吃水难题!该村村委会积极向上级争取到部分资金支持,解决了材料问题,而最艰巨的建设任务——新建蓄水池,则由村民们主动承担,投工投劳齐上阵。
  自7月3日开工以来,每天天刚蒙蒙亮,工地上就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村民们迎着晨露,挖引水渠、背运水管、扛沙袋、焊接水管……在村民们的连续奋战、齐心协作下,7月15日,清澈的泉水,终于沿着这条用村民双手“凿”出的“幸福渠”,流进了家家户户。
  据了解,近年来,崇阳县高枧乡持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突出村民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各村运用议事协商机制,成功化解了水渠维修、产业发展等一大批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难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持久的内生动力。

上一篇4 人大监督“零距离”
下一篇4 孩童快乐“打卡地”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