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784期第2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白霓镇:立法讨论直采“田间样本”
·金塘镇:林下经济激活乡村致富链
·桂花泉镇双港村:两万斤黄桃待销
·荃品汇食品“鲜”行更远
·税惠赋能家居企业“扬帆出海”
·山村拓荒牛
·“彩虹行动”为儿童安全加码
·县图书馆打造“能量补给站”
·天城镇暑假学堂筑牢“护苗”堤
·青山镇弘扬清廉家风文化
·港口乡举办防溺水应急演练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点击数:28  更新时间:2025/8/14 15:12:51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山村拓荒牛
——记崇阳县铜钟乡清水村种粮大户王青兵

  通讯员王旺国
  七月的早晨,在崇阳县铜钟乡清水村一条山垅里,一个身背喷雾器的汉子,在绿秧如茵的田间喷药,脸上汗水如珍珠在药雾中洒落。
  在田间劳作者名叫王青兵,今年54岁,是清水村一组农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初中毕业就拜乡村泥瓦匠学艺。他头脑灵活,不怕苦。两年后,他成了在乡间行艺的泥瓦匠。20世纪90年代中期,20岁出头的王青兵和工友组织了一支乡村建筑队,转战鄂南诸县。20世纪90年代末,他就在县城置下了房产,成了一名包工头。
  2020年开春,王青兵困居清水老家,因闲得无聊,他到村边山野闲逛,发现村里山垅的田都荒了,茅草长得比人高,野兔在草丛间出没。夜间,王青兵在床上辗转反侧。次日,他向村里两位留守老人吐露了心声:决定放弃建筑业,下乡垦荒种田。一个月后,王青兵买来割草机成天在田间割草。一连干了十多天,割草机长铁杆磨破了肩上的皮。他割倒了60亩田茅草。接着,王青兵请来拖拉机犁田,嫩绿的茅草翻入泥土中沤肥。他是个有心人,在机手犁田休息时,他偷空学会了开拖拉机。当年6月,王青兵在垦复的荒田种上超级水稻。由于田肥,加之田间管理好,他的田亩产达到了560公斤。2021年,王青兵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又垦荒30多亩,他的家庭农场一下子增至98亩。
  王青兵所在的清水一组,地处两垅三岔的丘陵地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的山田靠青山水库东干渠灌溉。近几年,青山水库建了第二条输水管道,以保障县城20万人用水,东干渠已无水灌田。为了保障种田水源,王青兵便开源蓄水。他投资1.8万元,在自家位于野鸡荡的一块冷浸田里挖出一眼山泉,将田挖成4米深面积8分的泉塘,又架设了700米水管,用水泵抽水灌田。
  荒芜多年的田种成了高产田,周边许多村民将田流转给王青兵。2024年,王青兵的家庭农场面积达到了320亩。为了提高农场收入,他搞起“麦—稻”“油—稻”种植模式。2024年,他种了150亩小麦,80亩油菜,种了300亩水稻,因播种收割都是他一人所干,只是在抢收季节请了少量农工。二茬作物亩平均纯收入700多元。
  垦荒创办家庭农场,放弃以前建筑业一年近百万收入。不理解的人说王青兵从饭锅跳入糠菜锅,自找苦吃。王青兵总是微笑回应,说:“人各有志,我年轻时赚了些钱,应该回报社会,造福乡梓!”他一年付村民田租10余万元,加上请季节性临时工,乡亲们受惠20多万元。村里年届七旬的王金国,患直肠癌多年,老伴在县城干环卫工挣钱为他治病。王青兵流转了他家4.6亩荒田,让他家有了2000元田租,王青兵还四时八节给老人送米送油,病榻上的老人夸王青兵是他的恩人。

上一篇4 税惠赋能家居企业“扬帆出海”
下一篇4 “彩虹行动”为儿童安全加码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