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高
在县域教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教师:他用31年的教龄丈量教育的深度,用15年的乡镇扎根与16年的县城耕耘,在教育的版图上刻下清晰而坚实的足迹。他就是殷志军老师,一位多次荣获县市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称号的教育行者。从乡间教室到县城校园,变的是工作环境,不变的是他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坚守。31年来,他深耕九年级数学教学一线,以独特的教学方法点亮学生求知之路;他心系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家访与陪伴搭建起家校共育的桥梁;他勇挑重担、任劳任怨,在教研改革的前沿阵地书写着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从乡野到县城——
31年坚守,让“优秀”成为常态
1994年,24岁的殷志军怀揣着对教育的憧憬,走进了蔡墩中学的校门。那时的校园,教室是简陋的平房,教具是斑驳的黑板,但他眼中的光,比窗外的阳光还要明亮。“农村的孩子更需要好老师”,这句在入职日记里写下的话,成了他此后15年乡镇教学生涯的初心。
在乡镇的15年,是他教育理念生根发芽的时期。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他琢磨出“生活情境教学法”:讲方程时,用农户挑土的例子引入;讲几何时,带着学生观测教室的空间结构。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可触可感。2009年,因教学成绩突出,殷志军调入城关中学。从乡镇到县城,教学对象变了,但他对教学的较真劲儿没变。县城学生基础更扎实,他便在“深度拓展”上下功夫,带领学生探究数学背后的逻辑与思想。有家长疑惑:“您都教了十几年了,教案早就烂熟于心,为啥每天还备课到深夜?”他总是说:“学生在变,课标在变,教学哪能一成不变?”31年来,他积累的备课本摞起来有一人多高,每一本都写满了批注与修改,见证着他对“因材施教”的执着追求。
讲台上下——
用“两把钥匙”打开学生成长之门
在殷志军看来,好老师要有“两把钥匙”:一把打开知识的大门,一把打开心灵的窗户。他的数学课,是学生眼中的“魔法课堂”;他的班主任工作,是家长心中的“定心丸”。
他是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学科竞赛的“引路人”,更是心灵成长的“守护者”。
在乡镇工作时,学生吴某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后跟着爷爷生活,性格孤僻,成绩垫底。殷志军发现他总在草稿本上画画,便买了素描本送给他,说:“你的画很有灵气,数学里的图形也需要美感,咱们试着把画画和几何结合起来。”他还每周六骑半小时自行车去他家,帮老人干农活,和他聊画画、聊梦想。半年后,他的数学成绩从30分提到70分,更重要的是,他脸上有了笑容。后来吴某考上了艺术院校,寄来一幅画:画面里,乡村小路尽头,一个老师牵着一个孩子的手,走向远方……
到县城后,他遇到了“叛逆少年”小磊。小磊父母做生意忙,疏于管教,沉迷网络游戏,多次逃课。殷志军没有批评他,而是跟他“约法三章”:每天认真上数学课,他就陪小磊打一局游戏;每周完成作业,就带他去图书馆查游戏设计的数学原理。他还频繁和小磊父母沟通,教他们“放下手机陪孩子吃顿饭”“少问成绩多聊兴趣”。三个月后,小磊主动删掉了游戏,说:“殷老师,我想考高中,以后学游戏编程,用数学做更酷的事。”
不辍的耕耘——
把“奉献”写成人生注脚
“殷老师是‘万能砖’,哪里需要往哪搬。”这是学校同事对他的评价。31年来,他从未拒绝过学校的任何安排:无论是临时顶替请假老师的课,还是接手没人愿意带的“差班”,他总是那句“没问题”。
作为教研组长,他甘当“人梯”。青年教师小王刚入职时,讲课紧张到忘词,殷志军带他跟班听课半年,把自己的教案标上重点,写上批注,甚至陪他在空教室反复演练。现在小王已成了学校教学能手,他说:“殷老师总把机会让给我们年轻人,他常说‘你们成长了,学校的数学教学才有未来’。”
如今,55岁的殷志军依然担任九年级班主任,带两个班的数学,每天最早到学校,最晚离开。他说:“只要还站在讲台,就要对每个学生负责到底。”这句话,朴素得像他每天走过的校园小路,却坚实得足以支撑起无数孩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