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周刊第786期第3版
3 上一版   下一版 4
·潜心育桃李 无悔谱华章
·“我是一枝梅 愿在丛中笑”
·三十一载育桃李 满腔赤诚铸师魂
·以身为范 育梦成光
报刊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崇阳周刊电子版     
3上一篇     
点击数:55  更新时间:2025/8/14 15:49:35 将正文字体扩大  将正文字体缩小  还原正文字体为原样    
以身为范 育梦成光

  站在从教第35个年头的门槛上回望,最让我心头震颤的,始终是学生们那句整齐划一的“我是跟你学的”。那声音清亮又坚定,像一颗石子投入心湖,荡起的涟漪至今未平,这便是对“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最生动的注解,也是我坚守讲台的初心所在。
  语文课堂——
  让温度与深度共生长
  “怀爱生之心,树师者之行”,这十字箴言是我贴在教案本扉页的座右铭。
  课堂有两副“面孔”:一面是朴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另一面是幽默与激情交织的课堂氛围。记得刚入职时,曾因过于追求“严肃性”让课堂显得沉闷,便开始琢磨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分析散文《春》时,带大家到校园的草坪上静坐,用五感捕捉春天的气息,再把感受写进文字里;甚至在讲解标点符号时,会编一段“逗号与句号的对话”,让抽象的语法知识变得像童话般生动。
  这些年,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班里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便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成长档案”:对暂时落后的孩子,每天放学后留15分钟单独辅导,从拼音、字词这些最基础的知识补起。
  三十五年的课堂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一节好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扎实掌握字音、字形、语法等“硬知识”,更要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他们的共情力、思辨力和表达力。
  教研之路——
  在探索与反思中精进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更要成为一条奔流不息的河。”作为学校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我从未停下学习的进步。记得2019年参加国培时,有位教授提出“大单元教学”的概念,我连续三天抱着教材和笔记泡在研讨室,和年轻教师们争论如何将“家国情怀”主题融入初中语文单元设计,直到凌晨才理出清晰的框架。
  我始终认为,教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从课堂里来、到课堂里去的实践。有次讲《岳阳楼记》,原本设计了“背诵比赛”来巩固课文,却发现学生只是机械记忆,并未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内涵。课后我立刻写下反思:“背诵是基础,但理解与共情更重要。下次可结合当代‘逆行者’的事例,让经典与现实对话。”
  这种“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让我的教学经验不断沉淀。所撰写的《让语文课堂扎根生活土壤》《初中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路径探索》等论文,先后在省市县论文评比中获奖;主持的校本课题《情境教学在文言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还被选为县级示范课题。
  耕耘与收获——
  在时光里结出的果实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三十五年间,在教学与教研的田地里默默耕耘,也收获了一捧捧饱满的果实。
  记得2021年,学生张萌的散文《奶奶的针线筐》在全国比赛中获奖,文中那句“奶奶缝补衣服时总说针脚要密、心才能稳”,就像王老师教我们写作文时说的字要实、情要真”,让我在评审现场红了眼眶。原来教师的一言一行,早已悄悄融进学生的生命里。
  在个人成长方面,国培“优秀学员”、县级研讨课一等奖、学校“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更让我深知肩上的责任。但比起这些证书,更珍贵的是家长们的信任:有位家长在期末反馈里写道:“王老师,我家孩子以前不爱说话,现在会主动给老人让座、帮邻居取快递,他说‘这是跟您学的’。”这样的反馈,比任何奖杯都让我觉得踏实。
  向光而行——
  让教育的路延伸向远方
  “躬耕教坛培育桃李,春风化雨笃定前行。”三十五年的教学生涯,说长不长,不过是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说短不短,足以让我从青丝染霜,也让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出校园,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
  如今,我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习惯: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教室,擦干净黑板上的粉笔灰,在讲台上摆好当天要讲的课文;课后留在办公室,等着哪个学生来问问题,或是单纯想聊聊天。我知道,教育这条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延伸的远方。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这是我写在退休倒计时日历上的话。只要还站在这三尺讲台上,我就会继续以身为范,用爱与责任浇灌每一颗种子。待到桃李满天下时,便是我作为教育者最幸福的时刻。

上一篇4 三十一载育桃李 满腔赤诚铸师魂
© 崇阳周刊电子版 版权声明 | 关于本报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